最新发现:生物体中的电活动反映了大气中的电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的大多数电活动都以极低的频率发生,而这些频率的起源和医学潜力过去被科学界所忽略。
现在,特拉维夫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和阿拉斯加大学协作的一项研究,为大气电场与包括人类在内的活生物体中的电场之间的直接联系提供了证据。他们这项题为:“大气和生物体内的自然极低频场”(Natural ELF fields in the atmosphere and in living organisms)的研究论文发表在最近的《环境与地球科学学报》上。
极低频(英语:Extremely Low Frequency,简称:ELF)是指频率由3Hz至30Hz[2],波长1万0公里至10万公里的无线电波。
极低频无线电波在闪电和自然扰动在地球磁场中常产生,因此是大气科学中研究的主题之一。由于难以制造可以辐射这种长波的天线,因此极低频无线电波极少用于通信系统中。极低频无线电波可以穿透海水,这使它们可以用于与潜艇的通信。美国、俄罗斯、印度和中国是目前仅有已知建造极低频无线电波通信设施的国家。
这项研究的发现可能会改变有关活体生物体电活动的既定观念,为革命性的新医学治疗铺平道路,如癫痫病和帕金森氏病等疾病与人体电活动异常有关。
主持这项研究的特拉维夫大学环境与地球科学Colin Price教授表示,“我们证明,从海洋浮游动物到鲨鱼甚至我们的大脑,许多活生物体的电活动与我们通过全球闪电活动在大气中测量和研究的电场非常相似,”
他说:“我们假设,在进化的时间尺度上,活生物体已经适应并进化为实际在全球闪电的环境中使用电力。” “这在数十亿年可能没有改变,并且类似于我们的眼睛的进化,它是利用大自然的阳光所赐给我们的。”
随着数十亿年生物的进化,全球闪电活动不断产生的大气中的自然电磁共振频率为细胞电活动的发展提供了背景电场。 Price教授的研究发现,在某些动物中,电频谱很难与闪电产生的背景大气电场区分开。
Price教授补充说:“生物学家和医生都无法解释为什么生物体中的频率(0-50 Hz)与雷电导致的频率相似。” “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我们在论文中提出的相似性。”
Price教授说:“我们对以前研究的回顾表明,与雷电有关的领域可能与我们的生物钟的昼夜节律、脊髓损伤以及可能与人体电活动有关的其他身体功能有关,这具有积极的医学应用。” “不断出现的电磁场之间的联系,大气中的闪电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可能在将来对与人体机体异常有关的各种治疗产生巨大影响。”
该研究包括对以前有关大气中闪电相关领域与人类和动物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的回顾性调查研究。Price教授总结说:“这些年来,我们收集了许多不同的研究资料,以清晰地了解这种联系。”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设计新的实验,以观察雷电产生的这些极低频场如何影响活生物体,并研究如何利用这些极低频场使我们受益。我们目前正在计划的一项新实验是观察这些极低频场可能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
文章来源:《电波科学学报》 网址: http://www.dbkxxbzz.cn/zonghexinwen/2020/1008/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