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了220多场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朱洁静和王
每次跳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最后的那段双人舞,饰演兰芬的朱洁静在侧幕换“尾声”的衣服时,总会忍不住回头——舞台中央,李侠的饰演者王佳俊,笔挺地坐在电报机前,没有一个舞蹈动作,唯有“滴滴滴”的电报声在耳边回响,一行朱红色的大字浮起:“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看着他挺拔的脊梁,两个时代的年轻人好似在这一刻重合,这是整部舞剧中最感染我的一瞬。”朱洁静说。
4月8日下午,主创代表陈飞华、王佳俊和朱洁静在上海大剧院与观众分享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的“精神密码”。这堂别开生面的“文艺党课”也拉开了上海大剧院“庆祝建党百年系列展演”,与此同时,“探寻申城舞台红色密码”主题展也正式在剧院A+艺术空间中央舞台揭幕。
本次展演融合文艺演出、展览陈列、文艺党课和文创产品等多元形式的“红色套餐”贯穿全年。
此次展演中,一批红色主题文艺演出将轮番登台,其中既有久演不衰的革命经典,也有近年来票房热卖的时代新作。
上周,上海歌剧院民族歌剧《江姐》刚刚登台,本周现象级舞剧——上海歌舞团《永不消逝的电波》又将接棒亮相。
趁着“电波”重返上海大剧院之际,首期“文艺党课”也顺势开启。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青年舞蹈家王佳俊、朱洁静,就“《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的精神密码”为题,剖析这部文艺作品里流淌的红色基因。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解放前夕英勇牺牲的我党情报人员李白等烈士为创作原型,向革命先烈致敬,自2018年12月上演来就在全国掀起了红色浪潮,今年将迎来第300场演出,7月1日还将赴京演出。
一路走来,歌舞团团长陈飞华也深刻感受着手下的这批年轻舞者,是怎样被“电波”悄悄改变的。
如果说《朱鹮》是为朱洁静量身定制的作品,那么“兰芬”也许是她接到过与自己反差最大的角色。这个站在李侠背后内敛而温婉的传统女性,一度让习惯了什么事情都往前冲、特别要强的朱洁静有些不太适应,“她离我的距离越远,带给我成长的印记也越深。”
两百多场下来,朱洁静还保留着最初排练时的那把破蒲扇,用胶带粘了又粘,还有那件只有排练时才会穿的麻制旗袍,这些都是她接近这个角色的一种“自我催眠”,让她更快地与这个人物“合二为一”。
也因为“电波”,曾经在舞台上习惯了“又美又仙”、处处站在角色之前的朱洁静,开始学会走到角色的背后,“它教会了我如何静下心来,在未来的舞蹈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在陈飞华看来,作品就是文艺院团的生命,但更令他欣喜的,是通过这些能够引发当下年轻人共鸣的作品,在年轻演员心中种下一颗红色文化的种子,并在一次次的演绎中,自然而然地生根发芽。
7月1日,李侠的饰演者王佳俊就将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而朱洁静正是他的入党介绍人。
正如朱洁静所言,两个时代的年轻人在这一刻将真正重合。
除了民族歌剧《江姐》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晨钟》、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宝塔山》,上海民族乐团音乐会《国乐咏中华》、话剧《前哨》等也将先后亮相大剧院舞台。
结合这些优秀红色演出,上海大剧院将同步策划组织与演出和展览相契合的“文艺党课”,基于对话大师、艺术课堂等有着扎实基础的公共活动和艺术教育形式,邀请有关主创、主演出席。
而同步节目的“探寻申城舞台红色密码”主题展览,则以上海演出舞台上演的红色剧目为切入点,由舞台作品观照历史时代,辅以相关剧照、采访视频、时代关键词等手段,为观众详细解读剧目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通过“初心”和“使命”两大板块,弘扬上海这座英雄城市的光荣传统,传承文艺创作的红色基因,培育红色题材的观众基础。4月起,该主题展将在位于上海大剧院一楼的A+艺术空间展厅常设展出。
文章来源:《电波科学学报》 网址: http://www.dbkxxbzz.cn/zonghexinwen/2021/0409/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