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十分|《永不消逝的电波》:科技+匠心 让红
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的首映影片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5G新媒体与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完成的4K彩色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引发媒体关注,修复师们运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机交互式AI上色技术对原来的黑白影像进行了逐帧修复与着色,让红色经典旧貌换新颜,今天的十分深度,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几位电影修复师的幕后,见证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带来的奇迹。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现场,播放了黑白转彩色4K修复版《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精彩片段。
当年37岁的孙道临扮演的隐蔽战线英雄人物“李侠”以清晰生动的彩色形象重新出现在观众面前,再度说出那句经典台词“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电影学者 李一鸣:《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初,这应该是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经典时代,出现了一大批在中国电影史上永久流传的经典之作。
9月28日,我国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映礼在北京举行。《永不消逝的电波》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58年出品,着力塑造了李侠这一乐观坚毅、临危不惧、勇于奉献的共产党员形象,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黑白转彩色4K修复版《永不消逝的电波》艺术总监 王健:《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历史上一直传颂,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所以它有很强的感召力,我们的父辈事实上这部电影在他们心上留下过深深的烙印,我们很想知道1958年拍摄的影片,当我们通过技术把它修复了之后,对今天的年轻人究竟有没有相应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我们也想借这个契机致敬老一辈的艺术家。
此次黑白转彩色4K修复版《永不消逝的电波》,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与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完成。一百多人的修复团队历时7个多月,先将传统胶片进行数字化转换,然后使用AI上色技术将黑白影像转换为彩色影像,最终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并逐帧校对,还要把单声道变成5.1声道,最终形成了现在呈现在大银幕上的视觉效果。
观众 刘珞琦:非常自然,比如贵妇人的旗袍,丝绒的质感,还有面部的表情,妆容、口红我觉得都非常真实,所以我觉得这是体现电影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融合进步,老电影在重新焕发生机。
在修复过程中,黑白转彩色技术是其中比较困难的一环,由于人工智能上色技术原理是由图像中元素的数据量决定,上色后会出现颜色偏差的情况,这给修复团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黑白转彩色4K修复版《永不消逝的电波》出品人 孙向辉:有时候AI机器(识别)出来的东西和它真实的东西还是有差异的,特别是当一部影片最后我们是立足于让它上大银幕重新放映的,所以想要形成一个连贯的色彩也不跳动的,真是特别难,所以我们后来实际是用了大量的涂抹技术,我们大约有将近100个工作人员投入到这个工作当中,一共修复了帧画面。
比如仅仅只是改变一处服装颜色就需要使用上千次的调色跟踪技术,尤其是移动镜头,必须逐帧手工修改,短短几秒钟的画面往往就要耗费一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影片中有一件用于传递情报的重要工具,是一本特别的《红楼梦》,它的装订与众不同。这本《红楼梦》是什么版本?这本书的封面究竟是什么颜色?为了这些细节的确认,修复团队找到了中国红楼梦学会相关专家进行考证。
中国红楼梦学会副秘书长 石中琪:拍摄的年份是1958年,表现在剧中的年份是1938年,当时的铅印本,有叫《红楼梦》的,可能是浅黄色。但是根据那个《红楼梦》的出版,当时的情况其实是深蓝色的居多。
电影修复团队修复师 孙帆:我们当时放大了《红楼梦》书的细节,而且只有“红楼梦”三个字,它没有其他的任何的提示。今天就是找了一个中国红楼梦学会的老师,他说了一下这个红楼梦没有找到可以参考的,它可能是一个道具。
文章来源:《电波科学学报》 网址: http://www.dbkxxbzz.cn/zonghexinwen/2021/1014/710.html